独臂将军童炎生 另一个战场在手术台上
核心提示:童炎生(1911-1985),江西省安福县人,1929年参加少年先锋队,1930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任湘赣军区红三团战士、班长、排长、连指导员,湘赣军区敌后挺进大队分队长。参加了湘赣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
童炎生(1911-1985),江西省安福县人,1929年参加少年先锋队,1930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任湘赣军区红三团战士、班长、排长、连指导员,湘赣军区敌后挺进大队分队长。参加了湘赣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主力红军长征后,坚持了湘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任湘赣边区游击支队分队长,茶(荼陵县)、攸(攸县)、莲(莲花县)游击大队长。
1984年冬天,身患绝症刚动过手术的童炎生,被救护车急送南京救治。路过镇江韦岗时,他忍着剧痛恳切地要求最后看看这个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在大家的帮助下,童炎生透过车窗,放眼望去。当看到远处山岗上已巍然耸立着一座即将落成的纪念碑时,他眼含泪花,百感交集。此前半年,受粟裕大将生前嘱咐和镇江市委的委托,他重返韦岗,带病登上当年伏击日军车队的山头,现场选定了“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的碑址。此时此刻,他为完成了粟司令员的遗愿深感欣慰。
一生从容,不惧战场更不惧手术台
童炎生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双亲早逝,是个靠给他人放牛打工的苦孩子。少年时代的他,带着朴素的思想和翻身的愿望,走进了革命的队伍。在历经湘赣苏区历次反围剿血与火的洗礼中,逐步成长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特别是在艰苦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考验下,他完成了一个革命者从觉悟的升华到信念的确立过程。为了终身奋斗的革命事业,他赴汤蹈火、奋勇当先,负伤、致残在所不惜。这种由坚定的信念所形成的意志、作风和传统,强烈地影响和感染着他的后人。
童小平是童炎生的儿子,他告诉记者,孩童时,他最喜欢坐在父亲身边,好奇地摸着父亲那只残存的断臂问这问那。他发现,即使是炎热的夏天,父亲那细小的断臂也总是冰凉冰凉的。长大以后,童小平和妹妹们才明白,父亲的小臂之所以冰凉,是血脉严重不通所致。
让孩子们最感到恐怖的是父亲的左腿,“因当年父亲剪去大块烂肉,伤口已无法痊愈,小腿骨长期暴露在外,经常感染发炎,骨面隆起了大块疤痂。”这处久治不愈的顽疾,导致将军晚年罹患骨癌。
童小平记得,那是1984年的秋天,父亲病危,经军区总院专家会诊,决定要动手术。但专家们认为父亲时龄已73岁,再加上战争年代留下的战创太多,目前身体已很虚弱,手术能否成功风险很大。尽管家人为此非常担忧,但童炎生却保持着一贯的从容淡定。看着父亲镇静自如的样子,孩子们不禁想起他常说的那句话:“我看到多少战友牺牲了,想到他们,我还有什么怕的呢?还有什么想不通的呢?你们不要为我担心。”
五次光荣负伤,左腿重伤后又失右臂
革命战争年代,童炎生曾五次负伤。
1932年秋,国民党动用了十个师计十二万人对湘赣苏区发起全面围剿。童炎生所在的营,为掩护党政机关转移,坚守在山头阵地,打退了敌人的五次进攻。黄昏时分,敌人增援部队到达,将山头包围。营长决定组织敢死队,打开缺口,实施突围。童炎生参加了敢死队,他们通过奋勇拼杀,撕开了缺口。敌人慌忙向缺口开炮封锁,一颗炮弹在身边爆炸,童炎生左腿重伤,小腿骨外露。在环境恶劣,无医、无药、无盐的情况下,伤口严重感染了。他忍着巨痛,自己剪掉外翻出近半尺长的烂肉,敷上些草药,伤口几十年都未能愈合。在接下来的一场战斗中为掩护战友,他的左腿膝盖上方又中弹负伤,留下永久的伤痕。
1934年秋,为打破敌人的封锁,童炎生参加了湘赣军区敌后挺进大队,深入悠县敌后筹粮,返回时被敌人包围,突围中左腿再次中弹负伤,血流不止,他坚持急行军七八十里回到太平山区。
1940年10月初的黄桥决战中,童炎生任团政治处主任,他深入一线,在与敌激战中,前额被弹片击中负伤,弹片终身未能取出。
1944年童炎生任团政委,在讨伐税警团的战斗中,失去右臂。战斗中,在发起攻击时,敌人扔出了许多土制速爆手雷,杀伤力很大。因为这种速爆手雷是土制的,延时性能极不稳定,或凌空爆炸,或落地即响,使我军猝不及防,遭受较大损失。此后,童炎生改变战术,利用夜幕组织尖刀分队,多路突击,一举捣毁敌总指挥部,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战斗停息时,部队集中在打谷场进行战评。此时,我军弹药几近耗尽,虽然缴获了大批土制速爆手雷。但如何使用便成了战士们急需解决的问题。童炎生对大家说,要彻底消灭敌人,必须学会运用敌人的武器来武装自己,这种土制速爆手雷大家不但没用过,连见也没见过,应该好好研究它、掌握它,才能运用它。但童炎生深知,这种土制速爆手雷的性能极其不稳定,研究和试验它的风险是很高的。童炎生决定亲自研究操作。他避开部队,拿着一枚速爆手雷走向村外小河的一座木桥上研究起来。警卫员陈德风见状边高喊“首长,危险”边往桥上冲去。话音未落,速爆手雷在童炎生刚举起的右手中爆炸。童炎生应声倒地,不省人事……卫生员简单包扎止血后,用一条小船,通过敌伪军的封锁线,把他送到苏中军区后方医院截肢抢救。
截肢的第二天,童炎生就拒绝护士给他喂饭,强忍着伤口的疼痛,第一次练习用左手拿筷子,接着又在病床上练习瞄准打枪和写字。因为他杀敌心切,没等伤口愈合,他不经医护人员同意就回到了部队。由于护理的时间太短,加上医疗条件的限制,他伤口一直未能愈合,而且发炎感染了。因此,又不得不进行了第二次截肢。
浪漫战地婚礼
枪炮声、手榴弹声代替鞭炮声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中,童炎生还收获了美好的爱情。他的爱人就是当时的新四军女战士、二旅四团供给处会计徐敏。
徐敏出生于书香门第,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不愿当亡国奴,她毅然离家投奔了新四军。由于她斗争坚决、作战勇敢,1942年冬被派往战斗第一线,到二旅四团工作。
徐敏由旅部到四团不久,便随部队下江南去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1943年1月的一天晚上,徐敏跟随部队从敌人炮楼底下通过,她的神情很紧张。忽然,墙角拐弯处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别怕,轻步快跑,跟上!”听到这短促而亲切的话语,她朝黑暗处感激地瞥了一眼,然后小跑跟上了部队。黑暗里那个熟悉的声音正是来自时任四团政治处主任的童炎生。童炎生和徐敏虽然早就认识,但两个人却没说过什么话。
童炎生潇洒、精干的身影不断出现在徐敏的眼前,她对这位尊敬的首长投以感激的目光。童炎生也注意到了这个倔强、活泼、富有正义感的姑娘。时任二旅旅长的王必成和二旅政委的刘培善,很是看好这对年轻人,认为他们是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两人一商量,分头找他们谈话,促成了这个美满的婚姻。
3月,四团将士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江苏丹阳耳陵。童炎生以他和徐敏的名义递交了一份结婚申请,经过组织批准,宣布结婚。有人风趣地说:“童主任和徐敏结婚真浪漫,不用披红挂绿、放鞭炮,只听枪声、炮声、手榴弹爆炸声。”
退掉公家配的炊事员
自力更生度过困难时期
童炎生在长期革命战争年代形成了艰苦朴素的作风,他穿过的内衣总是补了又补,用过的床单也是补丁加补丁。但他看到有的机关干部、职工孩子多生活困难,便要送上些钱物接济。
童小平说,“我父亲从小当学徒时就学会了做豆腐。三年困难时期,他常带我到郊区采来橡子做‘豆腐’,解决一下当年副食品紧缺的问题。‘豆腐’做好后,父亲总要让人送些到困难户家中。司令部一位处长在回忆中说,那时他家孩子多,生活困难,吃到独臂人做的豆腐,心里就热乎乎的。”
童小平记得,那时候,他家门前住着农民兄弟俩,兄弟俩以种菜为生,由于地少人多,生活困难。父亲童炎生路过他们家门前总会进去看看,设法给些帮助。逢年过节,兄弟俩定要送来自家种的青菜、萝卜,以表心意,童炎生便会回送些东西让他们好好过个节。
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减轻国家负担,童炎生把组织上派来照顾他的炊事员退了回去。为了响应号召支援灾区,支援地方,他动员全家把“节省”出的粮票上交。他和孩子们一样,常用地瓜藤、“飞机包菜”等替代粮食充饥。当时,童炎生的妻子和两个女儿因营养不良得了浮肿病,童炎生就把院子里的地整出来,带领全家搞生产自救,种上玉米、土豆、红薯,天刚亮他就下地干活。每当看到大家不够吃时,他总是说已吃饱了借故离开。孩子们那时候正在长身体,总是觉得吃不饱肚子,顿顿将桌上所有的东西吃得一干二净,却不知道父亲在悄悄挨饿。因工作繁忙、三餐简单,童炎生在战争年代落下的严重胃病经常发作,常痛得大汗淋漓,最后不得不进行胃切除手术。
上一篇:少将资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