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朱德招兵的“红管家”资凤
核心提示:资凤(1895—1955):湖南省耒阳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因病于1955年11月5日在南京逝世,享年61岁。
资凤(1895—1955):湖南省耒阳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工农革命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新兵营军需,第四军十师二十八团团部特务长,红四军第一纵队会计股股长,红一方面军第四军十师经理处处长,军委总供给部出纳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供给科科长,新四军第六支队留守处处长,新四军第四师供给部副部长兼出纳科长,第四师兼淮北军区供给部副政治委员,淮北行署金库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供给部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总留守处政治委员,华东军区后勤部审计处处长。解放战争时期,参加淮海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留守南京,任华东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因病于1955年11月5日在南京逝世,享年61岁。
与红军队伍里众多的“红小鬼”不同,资凤将军参加革命的时候已经33岁,是个有家室的中年汉子了。他怀着革命理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一直负责经济和供给方面的工作,他在井冈山与朱德一块挑粮,在瑞金跟着毛主席做财务,转战大江南北,为革命队伍管了一辈子的钱。等到国家安定,他却在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同年冬天去世了,除了些许温暖记忆,什么也没给年幼的儿女留下。
33岁店员上井冈山
资凤出生于湖南省耒阳县一个贫苦家庭,小时候上过两年私塾,14岁的时候去父亲朋友的杂货店里当了三年学徒,后来成为店员,一直平凡且勤恳地生活着。
1926年冬,资凤的家乡组织了农民协会,号召工农群众联合起来打倒贪官污吏,取消苛捐杂税,打土豪、分田地。资凤受到感染,加入了农民协会里的店员工会,积极参加了许多活动。1927年3月,由邻居刘洪开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马日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搜捕残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资凤被迫转移到乡下,进行地下活动。
1928年2月,由朱德、陈毅领导的广州起义军来到耒阳,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湘南暴动”,以乡苏维埃为领导的全体党员集体参军,组成了一个新兵营,资凤因为做过店员,会写、会算所以负责新兵营的军需工作。五斗坑战斗后,新兵营在江西永新编入红28团,进驻井冈山,资凤担任团部特务长。
为朱德招兵三百人
井冈山前,朱德在耒阳城西培兰斋设立招兵站,资凤就坐在门口负责登记。
招募公告张贴后,耒阳城郊的青年农民迅速汇集,甚至还有50多岁的长者和尚未成年的儿童挤在报名队伍中。经过严格筛选,一个300多人的新兵营组建完毕。一个又一个热血青年在资凤面前签下名字,穿过培兰斋的大门,走进屋内,从此走进革命的殿堂。这支充满活力、敢打敢拼的生力军中,磨炼出了王紫峰、刘显宜等共和国优秀将领。
1928年11月中旬,红军集合在宁冈、新城、古城一带,进行冬季训练。由于湘赣两省敌军的严密封锁,井冈山根据地同国民党统治区几乎断绝了一切贸易往来,根据地军民生活十分困难,一日三餐大多是糙米饭、南瓜汤,有时还吃野菜,严冬已到,战士们仍然穿着单衣。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红四军司令部发起下山挑粮运动,一天要往返50公里。
当时,包括新招募的战士在内,井冈山的红军队伍大多是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只有朱德和资凤两人的年纪较大。战士们心疼他俩,不让他俩去挑粮,还偷偷把朱德的扁担藏了起来。朱德就从老乡那买了一根碗口粗的毛竹,自己连夜做了根扁担,还在上面刻了字。
“这就是后来入选了语文课本的《朱德的扁担》所讲述的故事,不过我最初知道这件事却不是看课文,而是听父亲的警卫员说的。警卫员告诉我,父亲当时打心眼儿里敬佩朱军长。”资凤将军的二儿子资红南告诉记者。
毛主席在瑞金期间,还曾专门调资凤去他身边负责财务工作。“因为苏维埃果断惩罚了两个贪污分子,毛主席表扬他是个‘红管家’,说他是财务工作的模范,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将弹药送到最前线
从1930年到1937年,资凤经历了“十年内战”、五次反围剿,还参加了长征,先后担任过会计股长、经理处处长、出纳股长等职位,但实际上都是同一种工作,不过是因为当时的部队番号经常更换,所以职位名称也变来变去,但说到底,资凤负责的就是部队供给。
长征初期,资凤在红四团担任会计股股长。红四团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战功显赫的部队,它的前身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在长征中多次担任全军先头部队,打响过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著名战役。
在一次战斗中,资凤和出纳两人带着四团全团的公文箱和手榴弹等三十多担物品,跟在部队后方行动。结果到了湖南宜章时,出纳开小差跑了,人手不够,资凤就和挑夫们一起挑着担子,克服重重困难,赶到道州将文件和弹药完好无损送到耿彪团长的手中。当时,耿彪团长正与敌人激战,面临弹尽粮绝的困境,资凤的出现就像及时雨,得到了战士们热烈的欢迎。
“提起长征,只有这件事情能让父亲感到欣慰,”资红南回忆。
“当年电影《万水千山》的工作人员来采访我父亲,聊起长征,我父亲就流泪了。他跟对方描述的场景我到现在都记得。父亲说,长征太苦,有时候身边的战友因为走了太久而坐下来休息,就再也没起来;长征太苦,爬雪山的时候队伍从远处看就像一条细线,山里的大风刮来,线断了,后面的人只有接上去,而摔下山的人就再也没回来;长征太苦,过草地的时候没东西吃,父亲就煮了自己的半条皮带,剩下的半条在建国后送给了北京军事博物馆收藏。”
全师上下只有三块钱
1938年春,资凤担任新四军豫皖苏游击支队供给科长。
当时的豫皖苏边区战斗频繁,生活艰苦,没有上级政权的保障,想要做好大部队的供给工作,资凤只能依靠自筹自给,在实践中摸索前行。
有一次,游击支队的经济困难实在太严峻了,资凤只好去找司令员彭雪枫。资凤说,“司令员,现在我们只剩下三块多钱了,伤病员的药品已经用完,每天每人三分钱的菜金也没有了着落。战士们先前还开玩笑说红薯干是香肠,清水汤是抗战牌牛奶,可如今,连清水汤也难以为继了。”
彭雪枫思考了一会,决定卖掉与他有多年感情的枣红色战马,以解燃眉之急。资凤不同意,“这马在打仗时还很有用,我们再想想别的法儿吧。”但彭雪枫主意已定。
资凤只好和饲养员一起牵着包括枣红马在内的十几匹战马,去书案店的集市上卖。卖马筹来的钱,使部队的生活得以为继,还救济了一些特困群众。卖战马的故事在豫皖苏边区不胫而走,民众将游击支队赞誉为“天下文明第一军”。
大扫荡中没丢失分毫
1940年,豫皖苏边区成立财经委员会,资凤担任金库主任。同年9月,他又兼任淮北银行副经理。1942年11月,部队遭遇日伪军进攻,经历了持续33天的大扫荡,资凤随身携带银行与总金库共百万余元的款子,随司令部行动,单在淮河就往返四次之多,战斗结束后,他负责的款子未受任何损失,没有丢失一分一毫。
1945年3月,因身体不好,组织上批准资凤带职休养六个月。到了6月,休养还没满期,国民党开始向苏中解放区进攻,资凤立刻回到部队参加工作。
1947年6月,资凤带着物资由高密县过铁路至胶东,情况万分紧急。资凤骑马在人流众多的队伍前列指挥,结果摔落马下,肋骨跌断三根,半天才醒过来。但他还是完成了任务,所有人员和物资都未遭受损失。
渡江战役胜利后,资凤调入第三野战军后勤司令部任审计处长。1950年担任财务政委,直至1952年离职休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5年11月5日,于南京病故,享年60岁。
去世后将房子上交
直到去世前,资凤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那就是没有找回战争期间被送养的大儿子。
那是他与妻子郭云的第一个孩子,1941年出生在泗洪小王庄。因为日伪军猛烈进攻,部队奉命撤退,无法带着五六个月的婴儿行军。无奈只得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摸黑将孩子送去老乡家寄养。
等打完仗回来,包括村干部在内的很多人都去世了,孩子是死是活无人知道,也没有信物可以辨认。“母亲不愿意多说这件事,只是一想起就流泪。”资红南后来也去泗洪寻访过,但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大哥,“我的名字叫红南,是因为出生那年苏联红军南下打日本关东军。而我的大哥,父亲和母亲还没来得及给他取名字,就再也无法相见了。”
1955年,资凤去世后,妻子郭云将居住的小楼上交,带着二女一子搬进一处平房。1985年,郭云去世后,儿女们将那处平房也上交了。父亲去世的时候,资红南才10岁,“礼拜天,父亲坐着5路公共汽车送我去卫岗小学,公共汽车烧的是柴火,爬不动坡,父亲就和我手拉着手步行爬坡去学校。礼拜四,一辆吉普车来学校接我去医院,我才知道,父亲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
上一篇:十二岁就参加革命的“黑老虎”左爱
下一篇:少将资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