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二十八将 横野大将军山桑侯王常(追加)
王常,字颜卿,出生年月不详。新莽末年,他为了给弟弟报仇杀了人,逃逸到江夏(今鄂云梦县)避难,在江夏看到王莽托古改制,广大农民遭受更深重的苦难。在王莽天风4年(公元18年),与王风、王匡等当地豪杰,在云杜绿林山中(今湖北当阳东北)聚众起义,数月之后,队伍扩充到8000人,地皇三年(公元22年)王常与成丹、张印率一支队伍进军南郡兰日(今湖北荆门县北),号称下江兵;王风、王匡、马武等率队进军南阳,号称新市兵。王莽统治者,慑于两支农民起义绿林军,势力强大,不可收拾,便派纳言大将军严尤、和秩宗将军陈茂与之拼杀,王常、成丹所率的下江兵,因战斗经验不足,势单力薄而战败,王常等收集溃散余部.在钟、龙(今鄂应山随州一带)重新组合训练,众兵士气大振,与荆州牧战于上唐(今鄂枣阳东北),大破牧军,遂北征宜秋(今豫泌阳)。 王莽地皇 4年(公元 23年),诸将立刘玄为更始帝,帝当即封王常为廷尉大将军、知命侯。王莽闯知阜、赐二统 帅战死,起义军立新汉帝更始,十分恐惧和愤恨,马上派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领兵百万,并与大将军严尤、陈茂在颍川联合,打算一举消灭起义军,刘秀让王风、王常留守南阳,亲率大军夜奔定陵(今豫舞阳北舞渡)、郾城,与莽军厮杀,起义军越战越勇,以一当百。再大败莽军。于是海内豪杰纷纷行动,杀其牧守,长安也起兵围攻未央宫,并在渐台斩了王莽。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称帝,建元建武,开创了东汉的历史先河。 会师于任城(今鲁济宁)后,破苏茂、庞萌、下邳,平定沛郡苗虚。光武帝6年春,还兵洛阳,后屯兵长安,击溃隗嚣将高峻于朝那(今甘平凉西北)进而驱兵保塞,平定诸羌。光武帝7年,刘秀派专使持玺书,拜王常为横野大将军。光武帝9年,又受命征战内黄(今豫内黄)、屯兵故安(今冀易县)。光武帝12年(公元36年),战功显赫,南征北战,东拼西杀,为东汉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名将死于屯所,谥曰节候。
此时,刘秀,刘縯兄弟率领的汉军和王凤、王匡、平林率领的新市起义军联合,与莽军甄阜、梁丘赐部激战于小长安(今豫南阳市南),起义军大败,军心涣散,刘秀兄弟急忙赶赴宜秋,向王常等细说合纵之利,提出与下江兵联合破莽。王常当即同意说:王莽篡新,残暴天下,所以各地豪杰才纷纷起兵反对,现在刘氏在危乱中举兵复兴,我甘愿为汉驱驰,辅成大功。”刘家兄弟见王常如此慷慨,十分高兴,遂与他结为朋友。成丹、张印自认兵强马壮,不屑于联合,说什么“大丈夫,既然从事,不应受制于人,而应以自立为主。”王常耐心开导他们说:“我们现在举大事,就应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业方可成就,如果好胜逞强,不顾民心天意,即使得天下,也会得而复失,王莽为什么四面楚歌,就因为他篡逆不道,政令苛酷,丧失了民心,刘氏深谋远虑,胸怀天下,我们与他们联合起来得民心,一定胜利。”成丹、张印等人深表歉意说,我们几乎陷于不义,愿听从你的安排。于是王常等引下江兵与汉军、新市、平林诸军联合,毙莽军统帅甄阜,梁丘赐,起义军胜,声威大振。
光武帝建武2年(公元26年)夏天,王常携妻子到洛阳,见到了光武帝刘秀,刘秀十分高兴地说:每当回忆起共患难,同杀敌,心中激动,难以忘怀。王常说:“咱们相交于宜秋,会战于昆阳(今豫叶县),赖皇帝灵武,君臣同心。”刘秀拜王常为左曹,封他为山桑候。
东汉光武帝5年(公元29年)秋,王常率兵北击河问(今冀献县)、渔阳(今冀密云县)之后,攻占湖陵(今鲁鱼台)与刘秀
王莽末年,王常为其弟报仇,杀人后逃到江夏。新莽天凤四年(17年),荆州地区(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西南部、贵州东部和广西东北部、广东西北部各一部)连年发生严重饥荒,民众逃入山野沼泽挖掘荸荠为食。新市人王匡、王凤为饥民平理诤讼,排难解忧,深得饥民拥戴,被推举为首领,率众起义。随后,王常与马武、成丹等亦聚众响应。义军以绿林山(今湖北京山北大洪山)为根据地,故称绿林军,人数达数万人。
时绿林山一带瘟疫流行,为离开疫区,并避免同严尤军决战,绿林军遂乘赤眉军在成昌(今山东东平西)连挫莽军之机,分兵向外发展。由王常、成丹、张印等率领一路,向西南进入南郡(治江陵,今属湖北),称“下江兵”;王莽遣严尤、陈茂击破败王常部。王常与成丹、张印等收集了溃军撤到蒌溪,攻打了略钟、龙闲,声威复振。王常等又率军在上唐大败荆州牧战,转战到宜秋(今河南唐河东南),准备与主力会师,时下江兵有5000余人。
同时,舂陵、新市、平林三部于地皇三年(22年)十一月合兵,在长聚(今河南唐河境)、棘阳(今河南南阳市南)等地接连获胜,刘縯乘胜围攻宛城(今河南南阳市),被莽军甄阜、梁丘赐军击败,乃退保棘阳。莽军留辎重于蓝乡(今河南泌阳境),精兵10万南临池水(今河南泌阳境)。
三部军败,欲各自而去。刘縯闻王常的下江军在宜秋,当即与刘秀、李通到王常军营拜访,说:“愿见下江一贤将,议大事”(《后汉书·王常列传》)。成丹与张卬共推王常首领与其相见。刘縯对王常说出合兵之事,并晓以利害。王常大悟,说:“王莽篡弒,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今刘氏复兴,即真主也。诚思出身为用,辅成大功。”刘縯说:“如事成,岂敢独飨之哉”(《后汉书·王常列传》)!刘縯当即与王常深交而去。
王常回营后,将事说于成丹、张卬,二人恃下江军人多,都说:“大丈夫既起,当各自为主,何故受人制乎?”时王常心已归刘縯,对其部下晓以大义,说:“往者成、哀衰微无嗣,故王莽得承闲篡位。既有天下,而政令苛酷,积失百姓之心。民之讴吟思汉,非一日也,故使吾属因此得起。夫民所怨者,天所去也;民所思者,天所与也。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若负强恃勇,触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以秦、项之埶,尚至夷覆,况今布衣相聚草泽?以此行之,灭亡之道也。今南阳诸刘举宗起兵,观其来议事者,皆有深计大虑,王公之才,与之并合,必成大功,此所以佑吾属也”(《后汉书·王常列传》)。
下江军诸将虽然屈强少识,但平素非常尊敬王常,都说:“无王将军,吾属几陷于不义。愿敬受教”(《后汉书·王常列传》)。王常当即率军与新巿、平林军汇合,十二月,绿林军四部会合,诸部齐心同力,士气高涨。绿林军乘机夜袭蓝乡,击溃莽军10余万人,歼灭2万余人,斩杀其主将甄阜、梁丘赐。绿林军继而乘胜向西,在育阳(今河南新野北),击溃赶来增援的莽军严尤、陈茂部,斩首3000余级。严尤弃军而逃。义军大获全胜,俘获大批俘虏及辎重,队伍发展到10万余人。义军随即包围战略要地宛城。
此时,绿林军诸将商议建立政权,只有王常和南阳士大夫同意立刘縯为帝,而朱鲔、张卬等也不听王常相劝,推加入平林军的汉宗室刘玄为帝。刘玄称帝,建立政权,改元更始。王常被封为廷尉、大将军,封知命侯。
绿林军建立政权后,力量壮大,士气高涨,在以主力包围宛城准备西出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图取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的同时,另由王凤、王常、刘秀等率2万人,乘莽军严尤、陈茂部滞留颍川之际,向北推进,牵制莽军南下。
三月,王凤等先后攻克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郾城西北)、郾县(今河南郾城西南)等城。是时,王莽感到关中所受威胁严重,慌忙变更计划,将原先用于镇压赤眉军的莽军主力转用于南方,遣大司空王邑急至洛阳,会同王寻征发郡兵42万,号称百万,企图一举攻破宛城,歼灭绿林军。
五月,王邑军在颍川与严尤军会合,大军齐向宛城进发。王邑、王寻仗恃兵多势众,执意先破昆阳,再破围宛义军主力。遂使先行抵达昆阳之部,层层包围昆阳。义军由王凤、王常率八、九千人坚守昆阳,刘秀等率13骑乘夜突出城门,前往郾县、定陵调集援军。王邑等挥军多次进攻,均被守城义军击退。六月,刘秀率援军万余人赶到,先以千余人冲击王邑、王寻军,继率勇士3000迂回至昆阳城西,猛攻王邑军指挥部。王寻、王邑仍恃众逞强,命其他各营按兵毋动,只率万余人迎战。王寻迎战不利被迫杀。王凤、王常率城内义军适时出城夹击,莽军大乱。时遇大风雷雨,溃水(今叶县沙河)暴涨,莽军溺死数以万计,其余溃散。王邑只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更始二年(24年)二月,绿林军拥立的更始帝刘玄迁都长安,让王常行南阳太守事,专令赏罚,后封为邓王,食八县,赐姓刘氏。王常“性恭俭,遵法度,南方称之”(《后汉书·王常列传》)。
更始政权灭亡后,王常于建武二年(26年)夏奉旨带家人到洛阳请罪,光武帝见到王常后,非常高兴,对其说:“王廷尉良苦。每念往时,共更艰□,何日忘之。莫往莫来,岂违平生之言乎?”王常顿首谢到:“臣蒙大命,得以鞭策托身陛下。始遇宜秋,后会昆阳,幸赖灵武,辄成断金。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
光武帝乃召公卿将军以下大会,对众臣说:“常以匹夫兴义兵,明于知天命,故更始封为知命侯。与吾相遇兵中,尤相厚善”(《后汉书·王常列传》)。光武帝特加赏赐,拜王常为左曹,封山桑侯。
建武五年(29年),王常攻克湖陵。又与光武帝会于任城,随光武帝攻击苏茂、庞萌。进攻下邳时,王常率部在城门与敌交战,一日数合,敌军逃入城,王常急追。时城上箭如雨下,光武帝率百余骑自城南高处了望,“常战力甚,驰遣中黄门诏使引还,贼遂降”(《后汉书·王常列传》)。
建武六年(30年)春,王常率军回师洛阳,光武帝令其夫人在舞阳相迎,回家上坟,以示荣庞。然后王常率军屯驻长安,以拒隗嚣。建武七年(31年),光武帝派使者持玺书拜王常为横野大将军。后王常在朝那击败隗嚣部将高峻;隗嚣遣部将过乌氏时,王常又在要害之处将其击破;转尔又击降羌人。建武九年(33年),王常攻破内黄义军。北北屯故安,以拒卢芳。
建武十二年(36年),王常在其驻扎的地方去世,谥节侯,其子王广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