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泊尔集团苏增福:追求超越的人生之路
苏增福,生于浙江台州,曾在海军服役8年。1989年,苏开始创业,使用沈阳的"双喜"商标生产压力锅。5年后,失去商标使用权的苏增福被迫创出了自己的"苏泊尔"品牌,并发展成中国最大的炊具生产商。目前在职员工1500余人。2001年压力锅市场销售份额达到53.11%,全球3500万个家庭拥有“苏泊尔”,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压力锅产品被轻工总会誉称为"中国压力锅第一品牌"。
而作为苏泊尔集团的董事长,“苏泊尔”品牌的创始人。他拥有“浙江优秀企业经营者”、“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浙江省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称号,并且还是第九届浙江省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他生性朴实,不好张扬,踏踏实实干事业,诚心尽力履职责,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和称职的人大代表。
风风雨雨闯征途
追溯苏增福的创业史,还得从名不见经传的玉环县陈屿农机厂讲起。1968年,从部队退伍回乡,务农几年后,迫于生计,苏增福进了陈屿农机厂。或许因为他当过兵,见过世面;或许因为他头脑比其他农民活络,他成了厂里的产品推销员。“初生牛犊不畏虎”,他背着那些拖拉机、汽车的零配件,开始走南闯北,不辞辛苦地推销产品。他为人诚恳、憨厚,结识了一批朋友,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1985年,苏增福担任这家农机厂的厂长。“厂长”这个称呼听起来很诱人,可是他接收的是这样一个摊子:工人二十几人,生产设备陈旧不堪,产品是低质廉价的农机零配件,年产值仅40万元,利润只有可怜巴巴的七八千元……他非但没有当厂长的喜悦,相反,心里总是沉甸甸的,他意识到,自己有没有能耐,将决定着厂子的前途和工人的命运。
艰苦的生长环境和8年军旅生涯,造就了苏增福坚韧不拔的意志,他不畏艰难,义无反顾地踏上充满荆棘的创业征途。为求生存,他另辟蹊径转产高压锅配件;为谋发展,他力排众议生产整锅,创品牌;为促销售,他天南海北、万里跋涉拓市场;为增实力,他四面出击、不遗余力搞经营。
有志者事竟成。短短十几年时间,“苏泊尔”异军突起,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刮目相看:1996年,“苏泊尔”产品的销售量占全国市场的47.5%,1997年为48.65%,1998年则达到52.11%,高居全国榜首,到2002年,产品销售额近10亿元。目前,苏泊尔集团公司已成为一家集科研、生产、贸易于一体的国内知名大型企业集团,拥有多家子公司,员工2800多员。同时涉足炊具、家电、塑胶、包装、制药、旅游等产业,在玉环、武汉、杭州等地建立了生产基地、营销中心及科研所,在美国、欧洲、东南亚以及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设立了销售公司,市场网络遍及全球。苏泊尔牌压力锅已成为中国炊具第一品牌,苏泊尔商标被国家工商局评为驰名商标,市场占有率连续五年达50%以上。下属的炊具股份有限公司准备上市,到2005年销售额有望突破25亿元。
实实在在创品牌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苏增福当厂长后,非常注意产品的质量,他常用一件往事告诫大家:那是他在当推销员的时候,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把产品打进了大庆油田,可是,当他推销的汽缸螺丝装配上去时,一拧两拧,随着扳头的旋转,螺丝居然也跟着往上转……他说,这样的产品人家敢用吗?!
压力锅是高压易爆产品,质量好坏,非同小可。自生产压力锅后,他专门请大学教授和技术专家来厂进行长达一年多的技术培训。当时,全国各地竞相生产压力锅,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良莠兼有,爆炸事故时有发生。爆炸惨景常常萦绕在他的心头,挥之不去,因此,质量意识在他脑海中深深扎根。
企业生产的产品原来分一等品、二等品……苏增福提出:消除等级,生产无缺陷产品。他深入到车间直接抓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1992年8月,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发了增强压力锅安全性能的新国家标准,并于1993年1月1日起执行。这对苏增福来说,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机遇。他本着对人民安全负责的态度,决心改变压力锅“三十年一贯制”的现状,开发出自己的新型安全压力锅,增强产品竞争力。他筹措资金,抽调技术人员,联合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和有关科技部门,按照国家新标准,进行科技攻关。他们针对使用过程中容易引起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研制了开合盖安全机构,增设了防堵罩,使用了硬质氧化新工艺。为了保安全、创品牌,他不惜投入大笔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当科研人员提出原来使用的丁腈胶胶圈质量差,需进口硅橡胶原料时,尽管成本要高出五六倍,他毫不犹豫,作出决定:用硅橡胶!在他的支持下,科技人员几经试验,梦寐以求的多保险压力锅,通过了国家新标准的检测,在全国压力锅行业中第一家达到国家质量新标准。
企业蒸蒸日上,苏增福的发展思路也与时俱进。苏增福懂得,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依靠科技,才能提高产品更新换代的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在全国炊具行业中,“苏泊尔”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建立了自己研究所的企业。苏增福每年投入四、五百万元研究经费,使企业的产品不断升级,智能电压力锅就是其中的“拳头产品”之一。现在“苏泊尔”的智能电压力锅通过国家“长城”质量认证,已开始规模化生产。但苏增福不满足于自己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而是放眼全国,放眼全世界,不仅要与国内的竞争对手比,还要与世界先进同行比;不仅在国内独领风骚,还要大步跨出国门,成为国际市场上有影响力的炊具制造商。苏增福认为,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光是锅的智能化还不够,要让厨房内的冰箱、消毒柜、智能锅等所有家电,都由全套的电脑智能系统来控制。根据这一理念,“苏泊尔”正在研究开发整体厨房,集烹煮、清洗、消毒等于一体,使厨房真正达到智能化、绿色无污染。现在,虽然离厨房的真正现代化还很远,但是,“苏泊尔”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快步迈进。
认认真真履职责
早在1988年,苏增福就当选为县人大代表,接着当选为市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直至全国人大代表。这十多年期间,他在做好自己企业工作的同时,不忘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他积极参加视察,搞调研,提建议,总想多尽一分责任。苏增福常说:应该利用企业的财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他的价值观决定他不是为了自己多赚钱,而是为社会发展多出力,所以,他平时的生活是十分检朴,把“苏泊尔”的资金除了投入技术改造以求更大发展外,相当一部分投入社会公益事业。他积极资助小学办学,为大学生设立奖学金,为老年人建造活动中心;为政府分忧,兼并亏损企业,安置下岗职工;为地方修路建桥,方便行人车辆……只要对人民有好处,他总是乐于慷慨解囊。
苏增福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后,深感到肩上责任重大,他积极参政议政,2003年3月“两会”期间,他根据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提交了几个议案。如:建议有关部门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磋商,尽快出台相关法规,禁止在香港注册内地知名品牌企业的企业名称和商标。根据他的调查,他了解到:近年来海尔、苏泊尔、奥普、雅戈尔等一批知名企业的字号和商标,频遭少数不法厂商在香港恶意注册登记,而这些“企业”根本无任何生产经营能力,更未在香港进行任何经营活动,却打着“委托代理”、“承制”等幌子,在内地大量生产、销售与知名品牌同类的产品,搭便车牟取暴利,造成内地企业巨大的损失。他认为,这与企业登记注册制度有关,希望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应措施,以遏制这种现象的蔓延。这一议案受到众多媒体的关注,纷纷作了报道。
他还建议建设乐清湾跨海(玉环至乐清)大桥。对这个议案,浙江省有关部门认为,该桥直接关系到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和浙南天然深水良港——大麦屿港的开发拓展,应予考虑修建。目前,这座大桥已列入甬台温高速复线的建设规划。
地处玉环、紧靠温州的大麦屿港是我国沿海条件最好的深水良港之一。但是,大麦屿港口的建设和发展一直比较滞后,深水良港的作用至今未能凸现。加快开发大麦屿港,以推动台、温两地的经济发展,是台温两地人民、尤其是玉环人民多年的愿望。苏增福倾听人民群众呼声,想方设法推动港口开发进程。2003年9月,他以全国人大代表的名义,向省委、省政府领导提出了“关于温台统一规划共同开发大麦屿深水港区的建议”。吕祖善省长对这一建议作了批示。为此,省交通厅会同省港航局进行了专门研究,台州市委、市政府更是十分重视,作出了积极反应。
苏增福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在短短的半年多时间里,已先后两次参加视察。最近,他在湖州、嘉兴两市视察了失土农民生活情况。湖州、嘉兴两市随着城市的发展、居住人口的增加,政府先后征用了一批农用土地。为了使这批失土农民的生活得到保障,两地市政府采取了土地及青苗等补偿、拆迁旧房折价买断、分配廉价房、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失土农民安居乐业,生活得其乐融融。欣慰之余,他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失去土地时间较早的农民,补偿金早已花光,现在每人一次性缴纳5000元养老保险金,然后每月领取养老金。这5000元要养一辈子,这钱够用吗?不够用从哪里补偿?视察回杭后,苏增福还一直在琢磨着如何就改进和完善失土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他时刻铭记人民的重托,尽心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下一篇:华仁集团梁福东:从军人到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