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臂将军廖政国: 危急时刻,他让手榴弹在手中爆
廖政国(1915-1972),河南息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副连长、副营长、营长、副团长、代团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营长、支队长、团参谋长、团长、旅参谋长、旅长、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师长、军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副军长、军长、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舟嵊要塞区司令员、上海警备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在廖德强幼时的记忆中,爸爸廖政国有点儿怪,“他吃饭、写字,甚至和别人握手,都是用左手。”爸爸的右手怎么了?当父亲将右臂那段戴着白手套的假肢卸下来时,廖德强就会好奇地凑过去看个究竟。他看到爸爸的小臂只剩下一半,细细的、软软的,一点力量也没有。爸爸为什么没有右手呢?廖政国是这样回答孩子们的:在战争年代被手榴弹炸掉了。
在这个看似轻描淡写的回答中,隐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在父亲去世多年后,长大成人的廖德强才渐渐知晓了这个故事的全部。
为保护同志,他高举起冒烟的手榴弹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1940年10月,廖政国所在的部队,在黄桥决战后,驻扎在黄桥镇整训。此前,廖政国曾听部队指战员反映,当时用的那批手榴弹不好使。手榴弹扔出去时,有时候爆炸威力很大,有时候却只是一破两半,根本没什么威力。武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战斗的胜败,带着这样的武器打仗,心里可就没底啦。为此,廖政国决定,一定要弄清,这批从伪军手中缴获来的手榴弹,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当兵之前的廖政国,是个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农家少年,参加红军之后,他利用战斗之余,努力学习文化,有了很大的进步。面对这些又笨又大,有着长长木柄的家伙,廖政国用心琢磨了起来。最终,他搞清楚了问题的原因所在:引线的长短决定了手榴弹爆炸的时间;还有,手榴弹的质量决定了手榴弹爆炸时的威力。
问题找到了!廖政国把部队干部召集到他的屋子里,给大家讲解这批手榴弹的构造原理和爆炸性能。讲着讲着,他手中的那颗手榴弹突然冒起了白烟。意外发生了!危急时刻,只见廖政国一边高喊“注意安全”,一边迅速跨上身边的桌子,站起来,右手高高举起了手榴弹。
轰然一声巨响,手榴弹爆炸了。周围的人都安然无恙,廖政国的右臂却被炸飞了。廖政国为什么不把手榴弹扔出去呢?他的二女儿廖颖这样对记者说:“因为当时爸爸讲课的屋外院子里有人正坐着晒太阳,窗台上趴着警卫员和马夫,也正入神地听爸爸讲课,隔壁里屋团政委正在休息。爸爸周围的每个方位都有人。在那一刹那,爸爸判断,手榴弹一旦扔出去,不管哪个方向,都会有人伤亡。于是,他选择了站上桌子,高高举起手榴弹,尽量拉开自己与周围同志的距离,让手榴弹在自己手中爆炸。”
从此,廖政国就成了有名的“独膀子”。1955年,解放军授衔,毛泽东在谈到解放军的伤残将领时说:“中国从古到今,有几个独臂将军?旧时代是没有的,只有我们的红军部队,才能培养出这样的独特人才!”
夜袭虹桥机场,烧毁敌人四架飞机
廖政国的骁勇善战,在华中战场人人皆知。1939年7月,他带领部队奇袭日军虹桥机场的事迹,更是被传为美谈。
1939年部队东进到了苏常太地区,这时候,适值日寇“扫荡”。7月23日,廖政国率部打了一次伏击,缴到一条汽船,打死了十几个鬼子。接着,又粉碎了日寇的四路围攻。正当部队快要撤出战斗的时候,又遭到了伪化顽军的夹击。廖政国岂能容忍,一个反击,打得敌人落荒逃跑。其率部乘胜追击,一口气追了伪军60多里。当天晚上部队来到了一个空荡荡黑黝黝的地方。随军的向导告诉廖政国,这个看上去有点奇怪的地方,其实是日军的虹桥飞机场。听说到了上海近郊,廖政国立刻决定,趁机袭击一下敌人的机场,给日寇一个打击,扩大一下新四军的影响。
这次突袭,出乎意料的顺利。新四军一枪未发,便突进了机场。机场的伪警察和办事人员睡得正沉。战士们上去,揪着他们的耳朵,把他们从被窝里拖出来,然后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机场,而且还缴获了十几支步枪。
可是怎么不见日本鬼子呢?机场不可能没有驻军呀?随后,廖政国命令部队分路搜索。意外的收获来了!侦察员告诉廖政国:机场上停着四架飞机。廖政国赶紧跑去一看,果然有四架飞机停在那里。就在大家研究该怎么对付这四架飞机时,突然,步枪、机枪响了起来。机场四周碉堡里的日寇开始射击了。一时间,机枪声、手榴弹声响成一片,双方打了起来。
面对这种情况,廖政国判断:机场离上海太近,敌人的增援很快就会到来,纠缠下去情况很不利。他一面派人查明情况收拢部队,一面下令烧飞机。战士们将汽油桶打开,浇到飞机上,然后把一支支火把扔上去。顷刻,夜空里升起冲天火焰。
守卫机场的敌军弄不清虚实,只敢朝着四野乱放枪。廖政国趁机带着部队安全撤出战斗。
第二天,上海租界出版的中外报刊《大陆报》《大美晚报》等相继刊载了新四军夜袭虹桥机场的新闻,这则新闻大大地鼓舞了敌占区广大人民的抗日信心。
孟良崮战役中
他以一个师的兵力挡住敌两个整编师
1947年5月13日孟良崮战役打响,华野一纵的任务是分割敌整74师和整25师,并从中间穿插过去。第1师攻取塔山、尧山,打掉整25师的牙齿,割断整25师和整74师的联系,并阻击敌整65师东援。第3师为第二梯队。第2师、独立师归2师师长刘飞指挥,从这个口子向纵深穿插,与友邻会师后全力攻击孟良崮。
纵队司令叶飞决定:“一面挡住‘百万军’,一面取‘上将首级’!”可是,大部人马都去孟良崮取“上将首级”,挡住‘百万军’的任务该由谁完成呢?紧要关头,叶飞想到了他熟悉的老部下1师师长廖政国。
叶飞问廖政国:“我把主力部队都拿去攻击孟良崮了,只留给你从地方刚升级的3团、9团,加上你师2团,扼守六十多里的阵地,挡住敌人两个整编师,保证主力拿下孟良崮,你看行吗?”
廖政国对战场态势和自己任务的艰巨是一清二楚的,早就习惯于临危受命的他,一声不吭,没提任何困难,接受任务就走了。
5月15日,在蒋介石严令下,外围敌军十多个整编师,从各个方向企图向孟良崮主峰靠近。从清晨开始,廖政国率领的3团、9团、2团坚守阵地,抵御着敌整编65师和25师的猛烈进攻,枪炮声如暴风骤雨,敌人遗尸遍野。下午4点,在敌整编25师的攻打下,天马山、覆浮山、蛤蟆崮、界牌全线告急。此时,炊事员、担架员、文书,能走的伤员已经都上了阵地,敌人的增援还在不断赶到,廖政国身边只剩下七八个警卫员,怎么办?紧要关头,恰好第四纵队的一个营在山沟里向孟良崮方向急进。廖政国即刻命令该营赶援天马山。那位营长听了以后说,他是奉命赶去攻击孟良崮的,任务紧急。廖政国随即向他解释了天马山阵地得失的利害关系,“如果敌人打通联系,全局皆输”。
那位营长随即赶到天马山,和守军一起,将敌军击退。就在此时,在孟良崮上,陷于绝境的敌军整编74师,也已全军覆灭。
朝鲜战场上
他在撤退途中主动拦击美军50天
1950年朝鲜战争开始后,廖政国担任志愿军第9兵团第20军副军长,五次战役时期代理军长职务。
美军在经历了五次战役的打击后,被迫从鸭绿江边败退到“三八线以南”。志愿军总部决定,将参战兵团撤出战场,争取时间进行休整。
20军刚经历了五次战役的连续作战,部队减员较大,粮弹奇缺,也急需休整,根据兵团的部署,5月24日,整个部队都在向北转移之中。但是,美军不甘心失败,集中了6个师和李伪军的4个师,以摩托化步兵、炮兵、坦克兵和空降兵组成“特遣队”,在东线对志愿军发起了闪击战。“特遣队”在突破了友邻部队的阻击后,迅速地插到了20军的侧翼,占领了华川地区,对进行中的部队进行炮击。
这时正好到达此处的是20军58师和60师的180团。为了打击美军猖狂的气焰,顾全大局,掩护跟在其后的27军、人民军第5集团军能顺利撤退。并且,华川地区是第五次战役的出发地,当地有大量的兵站和医院,这时都还没能转移走。廖政国毅然决定,在行进间展开阻击。
廖政国这次率部展开的华川阻击战,事先没有任何计划、上级指令,因为对大局有利而是主动采取的行动。其后,兵团肯定了廖政国的这个决定,并说:你们打得好!
在华川以北地区60里的防御正面上,从5月25日到7月15日27军接防,顽强奋战了50天。抗击并遏制了敌人来自空中地面的联合进攻,有力地掩护了兄弟部队的转移、集结和休整,并取得了毙伤、俘敌2.1万余人的重大胜利,圆满完成了防御作战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