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老兵看天下 > 老兵资讯 >
  • “豆腐李”的军号情结
  • “豆腐李”的军号情结

      

        “八一”建军节前夕,这几天,“豆腐李”一有空闲,就到村文化广场给乡亲们和村敬老院的老人吹军号。歌声嘹亮激越,久久回响。

     “豆腐李”是禹州市苌庄乡缸瓷窑村李元珍的雅号,因为他是做豆腐营生的,所以有了这个名头。他还有一个特别爱好,爱吹军号。军号是他传播国防知识的主要方法。另外,卖豆腐时他也不用吆喝,只要军号一吹,大家就知道“豆腐李”来了。

     服役时,勇夺比武第一名

     60多岁的“豆腐李”,如数家珍般地唠起了他的军号情结。他说,1969年冬,带着对部队美好的憧憬,他应征入伍到重庆解放军某部当了一名光荣的战士。新兵连训练结束后,他当上了一名司号员。尽管他对这个岗位不满意,但还是很快喜欢上了这个职业。

     每天天不亮,李元珍就到营房附近的嘉陵江边练习吹号。嘴练肿了,头练晕了,可劲头不减。几个月下来,几十种细分号语全部熟练掌握。后来,由于李元珍工作成绩出色,军号吹得好,业务素质过硬,被选调到营部当上了军号班长,负责训练全营的司号员。

     李元珍说,1975年全团举行军号兵业务大比武,他获得了跑步吹、跪姿吹、仰卧吹等项目比赛的第一名,成了全团有名的司号员。

     1976年冬,已超期服役3年的李元珍告别了军营,光荣退伍。离队前,李元珍含泪把军号擦了又擦,看了又看,然后小心翼翼地交给了战友,并庄重地向军号敬了一个军礼。

     退伍后,难以割舍国防情

     退伍回乡后,李元珍更加珍惜他的军旅情缘。当年除了参加农业生产外,老李还当上了民兵军事教员,经常带领民兵进行军事训练。

     当乡亲们得知李元珍在部队是军号兵时,都缠着他要听军号。为此,李元珍到县城的乐器店买了把仿制“军号”,在生产间隙给大家吹号,活跃气氛。1978-1979年间,公社组织修建水库,公社干部让他当司号员,他同大家编制了上工、收工、休息、隐蔽、点炮、撤离等号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使劳动生产的场面有声有色,军号在老李手中又有了新作用。

     改革开放后,老李办起了豆腐坊。凭着一股韧劲和乐观向上精神,他的豆腐生意红火,每天能卖上百斤。

     李元珍卖豆腐有个绝招,就是从来不吆喝,而是用吹军号招揽生意。一开始,大家还不习惯,后来慢慢都知道是他来卖豆腐了。如今,只要一听到军号声,大家就知道是李元珍来了。老李很感慨地说,有买豆腐的,他热情服务,没有生意他就和乡亲们讲国防知识。这些年加起来,他讲的国防知识有3000多个小时,不少应征青年听了他的讲解,积极报名参军。“看到适龄青年入伍,我的讲解没有白忙活,我很欣慰。”他说。

     村支书李金库也是一名退伍兵,很喜欢听老李的军号声,他鼓励老李要创新,要打响“军号豆腐李”这一文化品牌,让更多的乡亲在致富奔小康的同时,积极参与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

     救“驴友”,军号声声道真情

     如今的李元珍虽已60多岁,但却很时尚,上网交友,“驴”行天下,样样不落下,他还是当地一家户外登山俱乐部的成员。说起户外活动,老李讲述了他用军号救人的故事。

     2010年9月,李元珍随同俱乐部驴友们到湖南省衡阳市攀登衡山。一天傍晚,同行的3名女“驴友”为抄近路探险走失,失去了联系。当时手机不通,又下着大雨。在这危急时刻,带队的队长想到了李元珍的军号。李元珍胸有成竹地说,试试我的军号。就这样,李元珍找到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向山谷吹响了军号。一遍、两遍、十遍……两个小时后,走失的3名“驴友”终于循着李元珍的军号声归队了。

     李元珍40多年来与军号为伴,奏出了快乐音符,既娱乐了自己,又影响和感染着身边的人。

     我们由衷地敬佩他!

     敬礼!军号“豆腐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