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民营企业的人才启示录
来源: 时间: 已阅:0次
2011年1月18日,一则新闻见诸报端:新奥集团与美国最大能源企业之一的杜克公司签署备忘录,开展能源技术合作。该合作被视为在中美清洁能源领域,中国企业终于突破国际行业壁垒,从产品输出转为技术输出。
新奥集团是一家以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为主业的民营企业。截至2012年底,新奥共拥有员工3万余人,总资产超过600亿元人民币,有100多家全资、控股公司和分支机构分布在国内20余个省市区及亚洲、欧洲、美洲等地区。
谁能想到,1989年,新奥创建之初,只是河北省廊坊市一个换充液化气的家庭式小作坊。创始人王玉锁也常直言:“我是扛煤气罐出身的。”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引致这家民营企业有了这样的华丽转身?
“人才,是这一切变化的基础和保障。”新奥集团常务副总裁金永生介绍,新奥的人才工程启动已久。1995年,从液化气零售上赚得第一桶金之后,新奥就开始把注意力放到吸引人才上,吸收了大批燃气专业大学毕业生充实技术力量。
“如果企业真想做些事情的话,就会发现,人才永远是不够用的。”金永生说,2001年公司在香港上市前后,急需引进的高级人才数目一下子达到上百名,“有段时间,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全国各地奔走,招贤纳士。”
毋庸置疑,人才是这家民营企业永恒的主题。这些年里,新奥先后与中国石油(601857,股吧)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中科院、上海交大、同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美国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等多所国内外名校及研发机构建立了联盟合作关系。
为满足对人才的持续需求,也让原有人才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企业战略,今年年初,集团董事会还通过了成立新奥企业大学的整体规划,预计明年1月份,新奥大学可正式挂牌。
寻觅人才求贤若渴
上市后,新奥集团面对的是全球化竞争。“要想生存发展,唯有打响人才攻坚战。”集团主席王玉锁意识到。
而帮助王玉锁把这一愿望落到实处的,是一个对新奥转型发展至关重要的人。这个人就是新奥集团董事局副主席、首席技术官甘中学。
2003年,时任世界500强企业ABB公司首席科学家的甘中学有意回国创业,消息被一直对海外高端人才“动态监控”的新奥集团获知。王玉锁派人把原本去考察另一家企业的甘中学“拦截”到新奥做客。
此时的新奥,已是一家通过城市燃气分销站稳脚跟的上市公司,是国内有名的“燃气大王”。“我希望与甘博士联合研发能源技术,为你提供研发舞台,投资两个亿,5年内不求回报。”王玉锁对甘中学坦诚相告,“虽说现在我们就是一个卖燃气的企业,但相信你能帮我们成长为一家高科技企业。我们一起搞产业报国、科技报国,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他把我说得热血沸腾的。”甘中学回忆道,王玉锁的这番话打动了他。他毅然决定加盟新奥,并带来由8位海归科学家组成的科研团队。
在新奥这个平台上,甘中学如鱼得水,带领科研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但对新奥来说,引进甘中学这样的高层次人才,要发掘的绝不仅是他的学术功底,更有他的宏观谋划能力和海外人脉资源。
很快,甘中学开始把精力转向为新奥从海外招募高端人才。“招多少人,招什么人,给多少钱,都由你定。”这是王玉锁给甘中学的尺度。“新奥有非常好的创新创业平台,而且保证你们的生活水平不会低于美国。”这是甘中学给海外高端人才的许诺。
“甘博士本来就是我们信任的老大哥,听他这么一说,加上大家本来就有报国心,回国效力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新奥能源研究院院长朱振旗告诉记者,几年之间,甘中学就为新奥组建了主攻新能源的世界级科学家团队。如今,新奥58名海归专家中,有8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高端人才云集,迅速将新奥能源领域的研究水平及技术成果推至国际前沿。由此,新奥也轻松实现了从单一燃气企业向清洁能源产业领军企业的转变。
回望过去,如果说2004年前的新奥主要是在燃气分销领域攻城略地的话,2004年后的新奥则依托世界一流的科研团队,在向清洁能源领域转型的道路上捷报频传:
—2008年,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无井式煤炭地下气化示范工程。
—2010年5月,煤基低碳能源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验收。同年,生物质能、催化气化、地下气化等多个项目入选863、973及国家科技合作计划。
—2013年10月,与加拿大卡尔顿大学联手,在渥太华设立清洁能源研究院。
“新奥每年都将一部分利润投入到技术研发领域。2006年,新奥还成立了自己的能源研究院,专门做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到2012年对研究院的投资已经累计近50亿元。”甘中学介绍。
“做现代能源体系的推动者,成为受人尊敬的全球清洁能源企业。”这是新奥设下的新的奋斗目标。为此,新奥集团在国内率先推出了自主创新的泛能网,将信息网、能量网和物联网融为一体,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为客户提供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
泛能网的应用还处在项目示范阶段,但已得到了市场的关注和青睐。很多区域和项目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目前,新奥已在北京、上海、广州、青岛、常州、肇庆、廊坊等20多个大中城市,用泛能网技术帮助当地规划和实施了清洁能源解决方案。工程建好后,全系统节能率可达25%以上。
从“卖产品”升级为“卖服务”,新奥已正式走上智慧型、“轻资产”的道路。“寻觅人才求贤若渴,使用人才各尽其能。”王玉锁说,“这是我们成功转型发展的不二法门。”
新奥集团是一家以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为主业的民营企业。截至2012年底,新奥共拥有员工3万余人,总资产超过600亿元人民币,有100多家全资、控股公司和分支机构分布在国内20余个省市区及亚洲、欧洲、美洲等地区。
谁能想到,1989年,新奥创建之初,只是河北省廊坊市一个换充液化气的家庭式小作坊。创始人王玉锁也常直言:“我是扛煤气罐出身的。”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引致这家民营企业有了这样的华丽转身?
“人才,是这一切变化的基础和保障。”新奥集团常务副总裁金永生介绍,新奥的人才工程启动已久。1995年,从液化气零售上赚得第一桶金之后,新奥就开始把注意力放到吸引人才上,吸收了大批燃气专业大学毕业生充实技术力量。
“如果企业真想做些事情的话,就会发现,人才永远是不够用的。”金永生说,2001年公司在香港上市前后,急需引进的高级人才数目一下子达到上百名,“有段时间,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全国各地奔走,招贤纳士。”
毋庸置疑,人才是这家民营企业永恒的主题。这些年里,新奥先后与中国石油(601857,股吧)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中科院、上海交大、同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美国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等多所国内外名校及研发机构建立了联盟合作关系。
为满足对人才的持续需求,也让原有人才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企业战略,今年年初,集团董事会还通过了成立新奥企业大学的整体规划,预计明年1月份,新奥大学可正式挂牌。
寻觅人才求贤若渴
上市后,新奥集团面对的是全球化竞争。“要想生存发展,唯有打响人才攻坚战。”集团主席王玉锁意识到。
而帮助王玉锁把这一愿望落到实处的,是一个对新奥转型发展至关重要的人。这个人就是新奥集团董事局副主席、首席技术官甘中学。
2003年,时任世界500强企业ABB公司首席科学家的甘中学有意回国创业,消息被一直对海外高端人才“动态监控”的新奥集团获知。王玉锁派人把原本去考察另一家企业的甘中学“拦截”到新奥做客。
此时的新奥,已是一家通过城市燃气分销站稳脚跟的上市公司,是国内有名的“燃气大王”。“我希望与甘博士联合研发能源技术,为你提供研发舞台,投资两个亿,5年内不求回报。”王玉锁对甘中学坦诚相告,“虽说现在我们就是一个卖燃气的企业,但相信你能帮我们成长为一家高科技企业。我们一起搞产业报国、科技报国,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他把我说得热血沸腾的。”甘中学回忆道,王玉锁的这番话打动了他。他毅然决定加盟新奥,并带来由8位海归科学家组成的科研团队。
在新奥这个平台上,甘中学如鱼得水,带领科研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但对新奥来说,引进甘中学这样的高层次人才,要发掘的绝不仅是他的学术功底,更有他的宏观谋划能力和海外人脉资源。
很快,甘中学开始把精力转向为新奥从海外招募高端人才。“招多少人,招什么人,给多少钱,都由你定。”这是王玉锁给甘中学的尺度。“新奥有非常好的创新创业平台,而且保证你们的生活水平不会低于美国。”这是甘中学给海外高端人才的许诺。
“甘博士本来就是我们信任的老大哥,听他这么一说,加上大家本来就有报国心,回国效力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新奥能源研究院院长朱振旗告诉记者,几年之间,甘中学就为新奥组建了主攻新能源的世界级科学家团队。如今,新奥58名海归专家中,有8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高端人才云集,迅速将新奥能源领域的研究水平及技术成果推至国际前沿。由此,新奥也轻松实现了从单一燃气企业向清洁能源产业领军企业的转变。
回望过去,如果说2004年前的新奥主要是在燃气分销领域攻城略地的话,2004年后的新奥则依托世界一流的科研团队,在向清洁能源领域转型的道路上捷报频传:
—2008年,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无井式煤炭地下气化示范工程。
—2010年5月,煤基低碳能源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验收。同年,生物质能、催化气化、地下气化等多个项目入选863、973及国家科技合作计划。
—2013年10月,与加拿大卡尔顿大学联手,在渥太华设立清洁能源研究院。
“新奥每年都将一部分利润投入到技术研发领域。2006年,新奥还成立了自己的能源研究院,专门做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到2012年对研究院的投资已经累计近50亿元。”甘中学介绍。
“做现代能源体系的推动者,成为受人尊敬的全球清洁能源企业。”这是新奥设下的新的奋斗目标。为此,新奥集团在国内率先推出了自主创新的泛能网,将信息网、能量网和物联网融为一体,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为客户提供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
泛能网的应用还处在项目示范阶段,但已得到了市场的关注和青睐。很多区域和项目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目前,新奥已在北京、上海、广州、青岛、常州、肇庆、廊坊等20多个大中城市,用泛能网技术帮助当地规划和实施了清洁能源解决方案。工程建好后,全系统节能率可达25%以上。
从“卖产品”升级为“卖服务”,新奥已正式走上智慧型、“轻资产”的道路。“寻觅人才求贤若渴,使用人才各尽其能。”王玉锁说,“这是我们成功转型发展的不二法门。”
上一篇:企业经营:是一场消耗战
下一篇:管理理论和企业实践结合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