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老兵看天下 > 老兵资讯 >
  • 三老汉接力告慰“飞虎”英魂
  • 三老汉接力告慰“飞虎”英魂

         

        在鹿寨县新胜村二兴屯的石榴河畔,伫立着一块镌刻有中、英两种文字的石碑。那是抗战期间,一名美国援华航空志愿队(俗称“飞虎队”)飞行员捐躯的地方。2008年7月,中国老人陈家凯、冯常富曾经到这里,为客死华夏的“飞虎义士”立碑。

     9月3日,另外一名中国老人来到碑前他是刚刚旅美归来的邹晞。3年前,他曾为石碑译写过英文简介。不久后,他将再次远渡重洋,带着自己拍摄的影像资料,去美国寻找“飞虎义士”的亲属。

     被“飞虎义士”感动

     今年72岁的邹晞,退休前曾是鹿寨县鹿寨中学的英语教师。3年前的一天,原本与他素不相识的退休警官陈家凯,突然登门。原来,陈家凯几经周折找上门来,是想请他帮忙,把一段描述“飞虎义士”杰瑞姆·艾森门牺牲经过的中文简介译成英文,然后刻碑上石,追立在那名美国飞行员当年牺牲的地方。

     那次碰面,陈家凯向邹晞描述了美国空军“飞虎队”援华抗日的那段历史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同我们并肩作战,与凶残的日寇展开殊死搏斗。为了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他们中的许多人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就包括座机中弹后,坠机牺牲在鹿寨县境内杰瑞姆·艾森门。陈家凯告诉他,在坠机后的猛烈爆炸中,飞行员粉身碎骨,尸骸散落在二兴屯的小河边上。

     “飞虎义士”长眠二兴屯的故事,令邹晞闻之动容。他决定鼎力相助,参与到陈家凯发起的立碑行动中去,并暗下决心:只要有可能,就想法设法联系上这名美国飞行员的亲属,给他们捎去中国人民的诚挚谢意。

     “老兵节”上坚定决心

     “旅美的半年时间里,他们的"老兵节"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为女儿被派往美国驻外工作,去年,邹晞第一次越洋探亲,来到美国西海岸旧金山附近的Cupertino小镇。他说,“老兵节”是美国的十大法定假日之一。每年的那一天,举国上下都要举行庄严的纪念活动,而即使是坐着轮椅、拄着拐杖,老兵们也会前往参与集会。

     看到那一幕,邹晞又想起了曾为捍卫华夏苍穹,而将自己的血肉永远留在中国土地上杰瑞姆·艾森门,为“飞虎义士”寻找亲人的愿望变得愈发强烈。他决定,回国后要把相关材料系统地收集、整理一遍,包括把立在二兴屯石榴河边的那块石碑,以及中国老人为“飞虎义士”立碑的感人故事拍摄成影像资料,在自己下次赴美时带过去。

     “我准备在美国寻求社区、媒体的帮助,争取找到二战老兵、美国援华航空志愿队飞行员杰瑞姆·艾森门的亲属。”邹晞说,其实早在2008年,他就曾给美国驻华大使馆写过信,但信件发出后一直没有收到回复。现在自己有条件亲赴美国,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实现这个愿望。

     “我来看你了”

     9月3日上午,记者与邹晞一道驱车前往二兴屯,寻访“飞虎义士”殉难处的纪念石碑。在村民张仪发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距离洛清江、石榴河交汇处不远的一个名叫“小河背”的地方。

     尽管已是仲秋时节,但烈日依然堪比盛夏,静谧的二兴屯“小河背”不时有白鹭翩翩飞过。碑额上刻着“浩气长存”字样的“飞虎义士”纪念石碑,孤零零地伫立在河岸的台地边上。老邹拨开齐腰的杂草,肃立碑前,深情地诵读着自己3年前配写的外语碑文:“Erxing Village,Luzhai County.In April 1945,nine U.S……”

     今年57岁的张仪发告诉记者,1945年4月,一架美国飞机在对日空战中不幸中弹后,在这里摔成了碎片。他在孩提时代,就听老人们说过。空战发生时,张仪发已经去世的母亲还是一名只有20多岁的姑娘,她在厨房听到战机呼啸而过的声音,随即传来爆炸的巨响,吓得赶紧钻到灶台里,出来时满头满脸全是黑乎乎的锅灰。

     立碑之举遭非议

     石碑落款处,刻着两名中国老人的名字,他们分别是“飞虎义士”殉难目击者冯常富和立碑人陈家凯。邹晞说,3年前给石碑译写英文简介后,他就和陈家凯失去了联系,而同样参与立碑的冯常富老人,却始终与他缘悭一面。

     冯常富是二兴屯的村民,“小河背”的立碑处,当年就是他家的畲地。如今,这名78岁的老农依然健在,多年来一直住在村里。瞻拜过“飞虎义士”纪念石碑后,邹晞回到二兴屯,敲开了冯家的大门。

     “老头子给美国人立碑,什么好处都没摊上,却招来了风言风语。”刚进门,冯常富的老伴就是一通抱怨。冯常富到地里干农活去了,老太太独自在家。她说,冯、陈给“飞虎义士”立碑的事情传开后,就有人嚼起了舌头,说冯跟那个美国人非亲非故,却把名字刻在人家的纪念碑上,这样做准得“背时”(即倒霉)!

     就连冯常富家里,也有晚辈不能理解他的做法放着好好的清福不享,干吗非得管那闲事?

     目击者追忆当年

     临近中午,身材瘦弱的冯常富终于回到家中。得知来访的客人原来就是“飞虎义士”碑英文简介的翻译者时,冯常富脸上挂起了笑容,两位古稀老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老冯坐在凳子上,接过老邹递来的香烟,打开了话匣子。

     提起当年“飞虎义士”坠机牺牲的目击情景,冯常富至今记忆犹新。事发当天,一架冒着黑烟的失控飞机突然出现在二兴屯的上空,转瞬间便一头栽下,重重地摔在村边“小河背”的畲地上那一幕,恰好被正在附近山上放牛的少年冯常富看在眼里。确定没有危险后,次日一早,冯才战战兢兢地来到“小河背”。坠机现场的惨烈场景,令他深受震撼:爆炸产生的大坑周边,到处是零碎的飞机残片。出于对死者的敬畏,他想找到飞行员的遗骨,以便入土安葬,但除了四处飞散的人体软组织,现场竟然没有发现哪怕稍微大一点的碎骨。

     那以后的数十年间,疯长的野草渐渐埋没了坠机的遗迹。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才先后来了两拨外国人,他们带来先进的探测仪器,试图找到牺牲飞行员遗骨,但却失望而归。

     “你们并不孤独”

     “人家来帮我们打鬼子,牺牲在中国的土地上,连尸骨都没找到,我们立块碑,也是应该的。”冯常富说,能够参与立碑,他从没后悔过,即使人们仍旧不能给予理解。

     “你们并不孤独,你看,我现在不是也跟你们一样吗?”望着老冯眼角泛出的泪花,老邹把自己准备去美国寻访“飞虎义士”的打算告诉了他。邹还告诉他,当天在“小河背”,同村的张仪发就表示,希望村民们能够自筹资金,在那里建一座纪念亭其实,还有许多人是和他们站在一起的。听到老邹的话,坐在一旁的冯常富老伴,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从立碑到寻亲,3年光阴一晃而过,3名中国老人的越洋接力仍在继续。邹晞说,再次启程奔赴美国之前,他还要找到另外一名参与立碑的老人今年75岁的陈家凯,他要告诉陈老先生:你们交来的接力棒,我会一直握着跑下去。

     新闻链接

     抗战期间坠毁在柳州周边的部分“飞虎队”战机:

     1.兴安县猫儿山

     1944年8月31日下午4时30分,一架B—24重型轰炸机从柳州航空基地起飞,在领航员罗伯特·L·德明的导航下,前往台湾海峡轰炸台湾港口和舰船。执行完轰炸任务后返航,途中被告知柳州机场正被日本飞机空袭,飞机需改至桂林秧塘机场降落,随后飞机与地面失去联系。后得知这架飞机坠毁在兴安县猫儿山,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2.昭平县猪头山

     1944年10月3日,一架B-24重型轰炸机从柳州机场起飞,轰炸日本军舰,受伤后坠毁在广西昭平县黄姚镇猪头山。机组人员3人牺牲,7人受伤。

     3.鹿寨县拉沟乡木龙村

     1944年l0月16日,第十四航空队308轰炸大队425中队机组从柳州起飞,到南中国海执行夜间侦察任务。因引擎出现问题,在飞回柳州基地时,偏离了航向,飞机只好迫降。机组人员11人全部生还。

     4.融安县沙子乡社宜屯

     1944年12月,一架美军战斗机在袭击占领柳州的日军时,被地面炮火击伤,迫降于融安沙子乡社宜屯,驾驶员跳伞逃生,被附近村民救助。

     5.融水苗族自治县和睦镇谢卯屯

     1944年9月,一架美军轰炸机坠落在村旁江中沙洲上,机上5名军人全部生还。

     6.柳城县六塘镇

     1945年初,一架美军战斗机袭击柳州日军时,被日军火力击中,迫降于六塘镇六塘村附近的甘蔗地里。飞行员被日军俘获,随即被残忍杀害。

     7.罗城县天河镇

     1945年2月26日,美军10多架P-51战斗机对日军驻地进行袭击,飞行员爱德华驾驶的一架飞机被日军用高射机枪击中坠毁,爱德华壮烈牺牲。

     8.柳州大桥园艺场

     日军占领柳州后,一天下午,一架美军战斗机袭击完柳州机场,正准备返航,被日军高射炮击中,坠毁于鸡仔山下,驾驶员牺牲。

     9.鹿寨县二兴屯

     1945年4月,为阻断沦陷区的日军运输线,美军九架飞机结队飞往鹿寨县境内,执行炸毁对亭铁路桥的作战任务。杰瑞姆·艾森门驾驶的飞机被日寇击中后,坠落在村旁的小河边,飞行员尸骸无法找到。

     10.柳城县沙埔镇

     1945年4月下旬,一架P-51战斗机因燃油不足,迫降于沙埔镇黄贵岭的半岭处。飞行员跳伞逃生,后由当地自卫队辗转护送至重庆。

     此外,在柳州周边的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金秀瑶族自治县、象州县和融安泗顶等地均发现有美军战斗机或轰炸机坠毁。

     邹晞在“飞虎义士”碑前,诵读起自己3年前配写的外语碑文。

    相关推荐